Chinese Stories in English
Opposite Shore (Page 4 中文档)
《彼岸花》作家网*选编|冰峰*主编
1. 过年 3. 良医 4. 摆渡
2. 锄奸 5. 龙狗
1. 过年
亢留柱
壬戌年腊月十九早晨,大雪初晴。一尺多厚的积雪,被西北风一刮,卷起的雪粒纷纷扬扬地扑打在脸上,生疼。头顶的阳光和地上的雪光碰撞,进射出一道道辨不清颜色的光,直晃得人睁不开眼。
豫西地区持续半年的干旱终于得到暂时缓解。但秋粮绝收,庄户人家的日子,像坐在油鏊子上一样难熬。眼看着年尽月除,家家都在为过年发愁。大人们好说,破衣粗食照样过,可孩子们眼巴巴盼了一年,不添件新衣服,不吃顿肉馅饺子,咋能叫过年呢?
平时驼铃声声、马蹄的商道上,一片寂寥。三五只大雁,悠闲地在道沿上踱来踱去,时不时引颈嘎嘎两声,呼唤着同类前来相聚觅食。
此时,紧靠商道的马家大院里却热闹得很。积雪已被清理干净,整个院子被土灰色篷布遮盖,东南西北和中央,各放着一个铁铸的炭火盆,火盆里炭火正旺。
院子里放着三个竹编大笸箩,笸箩里盛满铜钱,上面堆起一个塔尖。每个笸箩旁都围坐着二三十个人,每个人面前放着一个柳条小筐。他们都在手不识闲地忙碌着,没人说笑。因为,他们知道,穿铜钱这活,不仅要手快,还得心细,如果数错了,对不起马掌柜给的工钱和三顿饭。
马家是做盐巴生意的,生意做得大,有多处分号。年底回账,收回来的零钱统一用麻绳穿上,一百六十枚一串,也叫一贯。这样,方便明年开春进货使用。
腊月十三晚上,马掌柜把管家马三和用人们召集到一块儿,宣布一项决定: 、从腊月十九开始,村里和附近村民,可每家派出一人,到马家大院穿数铜钱,工钱一天五文,每天管三顿饭,工期八天,干得好了,另有奖赏;二、找五个厨艺好的厨子,来为大伙做饭,西街的张大厨一定要请到,他做的杂烩菜堪称一绝,厨子的工钱照上。
午饭是张大厨的拿手绝活一一杂烩菜,还有白蒸馍、小米汤。马掌柜从屋里踱出来,对大家说:这活不重,但累人。大家放开了吃,饭后休息半个时辰,歇歇手眼再干。我得回去眯瞪会儿。说完,拿起一串穿好的铜钱,哗哗啦啦直响。他满意地说:辛苦大家了!便踱回屋里去。
饭后,大家聚拢到火盆旁开始说笑起来。他们已好久没有心情扯闲篇儿讲笑话了。人们感叹马家真有钱,马掌柜人真好,干这活真划算,这回过年有指望了….
谁也没有发现,上房屋的雕花窗后,马掌柜看着这些谈笑风生的人,自言自语道,唉,放着现成的钱都不知道拿。
人多力量大。天傍黑的时候,满满三笸箩的铜钱都被穿成串,整整齐齐地摆放在另外三个笸箩里。晚饭是肉丝面,马掌柜说,天冷,面条能把人吃热乎了。末了,又说,软饭不顶饥,回去的时候,一人发俩蒸馍带回去。
二十六,割猪肉。那天,阳光很好,地上厚厚的积雪已经消融殆尽,马家穿数铜钱的活全部完工。
晚饭后,每人领足四十个铜钱的工钱,又从管家马三手里接过二斤猪肉,喜滋滋地离开马家大院。
马掌柜目送人们离开,对马三说:荒年怕节,这回,乡亲们的年就过得去了。马三点头答:嗯。眼眶里却泪花打转,转着转着,流了下来。
大年初五早上,张大厨和马三在东大街相遇,说话间,提到穿铜钱那件事。
张大厨说:老马家这几年真是发了,光收回来的零钱就有二十多笸箩。
马三摇头,说:你知道啥呀?其实马家就只有那三笸箩铜钱。掌柜进城,拿元宝换成零钱,让俺们用马车拉回来。那些天,白天,乡亲们把铜钱穿成串,夜里,掌柜的和俺们几个人,再把成串的铜钱拆散,第二天让乡亲们再重新穿一回。天天如此,那八天就是这么过来的。
张大厨先是不解,后是惊诧。最后,他慨叹道:好人,好人,好人呀!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2. 锄奸
孙长乐
民国初年,余平与几个同窗远涉重洋,留学东瀛。几年后回到国内,当正值军阀混战,余平无心求取功名,便在老家复州定居,当个私塾先生。
复州被日军占领后,指挥官石田得知余平通晓日语,就要他去当翻译,威胁他,要是不从就把他一家老小全都杀光。余平不得已,就当了日军的翻译。那时,复州有几个死心塌地为鬼子做事的铁杆汉奸,其中一个就是益春堂药房的老板薛仝。薛仝有个表哥是抗日志士,有天他到薛仝的药店买药,薛仝就给鬼子报了信,结果这个抗日志士就被抓住砍了头。
一天傍晚时分,余平在街上的饭馆吃饭时,一个小乞丐递给他一封”刚才有人叫我把这封信交给你。
余平一脸疑惑地接过那封信:”是个什么样的人?” “一个穿黑长衫、戴灰礼帽的汉子。”小乞丐答道。
余平站在饭馆门口朝四周张望,也没看到那个人。拆开了信,见上面没有落款,只是说,益春堂药房老板薛仝家里藏了一幅明朝仇英的画作《仕女焚香图》,希望余平把这事透露给石田。看完这封神秘的信,余平尽管有些摸不着头脑,可也明白写信人的用意,隐约感觉这是抗日志士要惩治薛仝。
石田来到中国后,搜掠了很多珍贵的古玩字画,这天,他把新得到的几幅古画拿了出来,叫余平与他一起鉴赏。余平看了一阵后,说:”这几幅画的确很有艺术价值,但要是跟复州一户人家收藏的《仕女焚香图》相比,可就差得远喽。”
石田问《仕女焚香图》是一幅什么样的画,余平告诉他,《仕女焚香图》是仇英的画作,堪称稀世珍品。石田是个中国通,知道中国明朝的仇英,曾习漆工,后拜师学画,成为绘画大师,便连忙打听这幅画的下落。余平走近石田,低声说道:”《仕女焚香图》是薛仝的传家之宝,就在他的手里。
石田欣喜若狂,当即便派人去找薛仝。
半个时辰后,薛仝赶了过来。进到屋里后,他毕恭毕敬地鞠了一躬,小心翼翼地说道:”太君找我有事吧,请尽管吩咐。
石田操着半生不熟的汉语直截了当地说:”听说你收藏了一幅《仕女焚香图》,拿来让我饱饱眼福,如何?”
薛仝听了,一下愣住了。《仕女焚香图》是他家祖上传下来的,从未向外人说起过,他真不知石田是如何得知的。薛仝也明白,石田既然知道了,自己要想活命,也只能老老实实送给他。石田吩咐他立即回家去取,他便苦着脸离去了。
回到家,薛仝拿出那幅《仕女焚香图》,连连哀叹。他家收藏这画,打祖上就秘而不宣,外人没一个知晓的,只有几个亲戚知道,那个被鬼子杀害的表哥,曾在他家里看过一次。想起表哥,薛仝不由打了个寒噤。看着那幅画,胡乱想了一阵后,薛仝便包好画,出了家门。
走到半路,在一个下坡路段,突然蹿出一条大黑狗,狂吠着朝薛仝扑去。薛仝慌忙闪到一旁,丢下手里的画,随手捡起一根树枝,挥舞着驱赶黑狗。这时,远处有人打了两声长长的呼哨,那狗停止吠叫,转头衔起地上的画卷,往坡下跑去。等薛仝缓过神来,那条狗已没了踪影。薛仝满脸沮丧,发了一会儿呆,起身垂头丧气地向石田的营房走去。
看到衣衫不整的薛仝满脸丧气地走进屋来,石田和余平都是一愣。石田打量着他,正要问话,薛仝就带着哭腔把路上的遭遇告诉了石田。
石田听罢,逼视着薛仝,冷笑几声:”谎话连篇,胡说八道!”
余平用日语跟石田说道:”那幅画是他薛家的宝贝,我也料想到他是不会轻易拿出来的。”
石田走到薛仝跟前,揪住他的衣领,恶狠狠地吼道:”欺骗皇军,死路一条。”
薛仝面如土色,吞吞吐吐地说自己也不明所以。石田怒不可遏,大吼一声,双手举刀朝薛仝的脑门劈了下去,薛仝当即一命呜呼了。
几天后的晌午,余平刚从家里出来,一个身着黑色长衫、头戴灰色礼帽的中年男子,走近他低声说道:”余先生,请借一步说话。”
在胡同的僻静处,那男子停下脚步,转身给余平施了个礼:”感谢余先生配合我们抗日联军除掉了薛仝。之所以选择你来配合我们,是因为我们知道,你是个有良知的知识分子。”
余平叹了口气:”虽说我做日军翻译有苦衷,可是愧对先人啊!”他又以敬佩的眼神看着对方,说:“看起来,你们是早就盯住了薛仝,那幅画也落到你们手里了。这是如何做到的?太难以想象了。 “我们是借助一条经过训练的猎狗拿到了那幅画。”中年男子解释道,”我们以前曾听薛仝的表哥说起过那幅画,就围绕这画设了个计,那幅画已派人送到了根据地,会妥善保管的。我们这次的计划,就是让石田亲手杀了薛仝,目的是让那些汉奸引以为戒,也叫他们知道,当铁杆汉奸,不只会被锄奸队除掉,也会随时成为自己主子的刀下之鬼。”男子说罢,向余平拱拱手,便匆匆离去了。
不久,余平老娘病逝。安葬了老娘后,余平便在一个黑夜里,带着妻子和一双儿女,偷偷离开了复州,在一个小镇安了家。后来,余平加人了当地的抗日组织,开始从事抗日活动。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3.良医
马河静
黄河医院有两个响当当的主任医师:一个西医主任,叫贾正正;一个中医主任,叫甄世英。
医院门诊就像开店卖货一样,他们两个都凭着各自的知名度,拥有固定的客户。找贾主任的大都是干部和商人。在芸芸众生中,这些人虽说占比例不大,但是有权,钱多。甄世英拥有的则是一般劳苦大众,诸如老农民、打工者,这类人尽管兜里钱少,但是人众。
两个主任性别不同,性情不一,但技术水平各有千秋,支撑起了黄河医院的高大门面。
贾正正主任长得胖墩墩的,弥勒佛样,说话慢条斯理,见人眉开眼笑,和蔼可亲。由于他治愈率高,恢复得快(下药重吧),致使有的患者千里迢迢慕名而来。为此,他的办公室墙上挂满了”妙手回春” “手到病除” “起死回生” “神医华佗”等锦旗。也因此,他是医院创收第一人,差不多百分之五十的盈利,出自他手。自然,他一个人的提成,顶住医院其他医生的总和。
女主任甄世英长得冰清玉洁,面色不温不火,神情心平气定,处处谨言慎行。她看一个患者就是半天,号脉号了左手号右手。有时候号罢脉,好像累了一样,往座椅上一靠,双手交叉到胸前,问这问那,像政治审查,祖宗三代问个遍。然后不言不语,沉思半晌,竟底说了句,没事。还有,她对病人膏肓,眼看就要瞪眼的患者,也会说:”没事,没事。”
有人问她:”你是不是欺骗病人?”
她说是。她说:”假如我说他活不了百天,说不定他当场就会过去呢。我说没事,说不定能活二百天呢。”
她追求的理念是:医生不靠机器诊断了病,是能耐;不开药治了病,是本事。但是,她不是神仙,做不到手到病除。对此,贾主任呵呵一笑,说她:”乌托邦啊,可想不可及!”但是,她确实用古怪偏方,做到了大病化小,小病不吃药。
也由此可见,来找她的是恨不得一个钢掰两半花的人,哪里舍得做面锦旗送给她?加之她的这种理想追求,哪还会有提成?没有就没有,她不攀不比,心安理得。
且说这年春天的一天,甄世英接待了一个面部沧桑的老人。只见他弯腰弓脊,拄着一根竹竿,背着一个蛇皮袋。甄世英号罢脉,又摸了老头的额头,明显发烧,差不多39度,伴随咳嗽。又询问了他,她诊断为一般流行性感冒,就说:”没事,回去多喝水,多休息。”
老头说:”老伴瘫痪在床,高血压还要吃药,我哪敢休息?你就给我开点药吧。”
薽世英撕了片纸,写了:生姜10g、葱白15g、白萝卜150g、红糖20g。
交代老头:”熬水喝,就管事。
“老头将信将疑,或许是急于病好,出了医院又勾回去,挂了西医专家贾主任的号。贾主任量了体温,39度。看了看喉咙,问道:”头疼吧?”
老头说:”疼。
“喉咙疼吧?”
“疼。”
“身上没劲吧?”
“对对对。”
“酸困吧?
“是是是。”老头觉得贾主任看得透透的。
贾主任问罢,”嗨”了一声,把老头吓了一跳,问:”要紧吗?”
贾主任说检查检查再说。贾主任认真负责、一丝不苟、精益求精、保本保底。他开了血常规化验单、胸部影像、颅脑CT。各项检查回来,都显示没有多大问题。
老头问:”有事吗?”
贾主任不说没事,他是被错误教训聪明了。他曾经让一个吃饱肚撑的人做了各种检查,包括磁共振成像,花了一千多块,结果啥事没有。少吃一顿,肚子空空就行了,也就没有开药。看病的人不愿意了,说,我没有病,你竟敢叫我花这么多钱?弄得他下不来台。
此刻,他给老头说:”说大不大,说小不小,及时了万事大吉;耽搁了,就会诱发肺炎、肾炎、脑膜炎等,大意不得啊。”就给老头开了一大堆药,笑眯眯地说:”包好,包好!
听医生说包好,老头觉得遇到了神医,欢喜地搓着手,像个小孩。
就在这年,黄河医院一个副院长调到乡下医院当正院长了。医院准备在贾正正、甄世英两个主任中提拔一个当副院长。贾正正觉得势在必得,见人更是眉开眼笑,和蔼可亲。
组织部门来民意考察,想不到贾正正名落孙山。
更想不到,甄世英不愿当官。她说:”不为良相,当为良医。谁想干谁干。”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4. 摆渡
杨苏奋
江南,运河码头,一条小船来来回回地运送着等待过河的人。摆渡人有四十来岁,瘦瘦的,很少见他说话。摆渡人手里的船篙,不是人们常用的竹篙,他的船篙是一支闪闪发亮的铁篙。见有人在岸边等待,摆渡人就把铁篙往船头一撑,船便飞一般射向对岸。收工回来,他把铁篙往船头的圆孔中一插,船就稳稳当当地停在岸边。
岸上有一茅屋。茅屋边的马棚有一匹白马。没人过河时,摆渡人就坐下来,面对白马,默默抽烟。
清明节这天,等待坐船的人络绎不绝。天还没亮,摆渡人就忙碌起来, 刻也没停,岸边还是排起了长长的队伍。
船刚一靠岸,几个不守规矩的人抢先上船。摆渡人见了,大声说,一次八人,先到先上,并用铁篙把这些人推回到岸上。
按照顺序,有八个人上了。突然,一只大脚踩住了船头。摆渡人抬头看,只见来人头戴斗笠,身穿官服,是一位相貌堂堂的中年汉子。摆渡人见了,用铁篙挡住了他,说,一次八人,先到先上。
中年汉子道,我是官差,有公务在身。
摆渡人依然说,一次八人,先到先上。说完,拔出铁篙,用力一撑,船离开了码头。
中年汉子只能眼巴巴看船离去。
渡船回来,中年汉子背着手,挺着胸,又一脚踩住船头,威严地说,这一次我该上船了吧?
摆渡人手持铁篙说,一次八人,先到先上。见有八人上船,摆渡人用力撑篙,船已在河的中央了。
中年汉子撸一下衣袖,挺了挺身,在岸边走来走去。
渡船返回,刚一停稳,中年汉子再次脚踩船头说,这一次我必须上船,官府要事,你担待得起吗?船头被踩得接近水面了。
摆渡人见有八人陆续上船,说,一次八人,先到先上。说着,一撑铁篙,船又离开了码头。中年汉子的脚悬在那里。
少顷,船又靠岸了。中年汉子气极了,一个箭步跳到船上,夺下摆渡人手中的铁篙,两眼盯着摆渡人,双手举起铁篙,把铁篙掰成弯弓状扔到了船头,铁青着脸说,我看你吃了豹子胆了,误了大事,是要掉脑袋的!
摆渡人没说话,捡起铁篙,轻轻一用力,就把铁篙拉直了,比原来还拉长很多。中年汉子见了,惊得目瞪口呆。摆渡人还是那句话,一次八人,先到先上。中年汉子听了,没再言语,抬脚跳下船来。
终于等到中年汉子上船了,摆渡人说,稍等片刻,我把那匹马牵下来和你同上一条船。
中年汉子没好气地说,你这人,今天就是拿我过不去了。轮到我坐船了,还弄匹马来?
摆渡人纵身一跃到岸上,回头说:一次八人,这一次就你一人,多了一匹马,不打紧。
马牵上了船。摆渡人把铁篙用力一撑,铁篙几乎淹没在水中了。
船到对岸时,摆渡人把铁篙插人船孔,稳固好船只,让中年汉子上岸。摆渡人随后牵马上了岸,把缰绳递给了中年汉子,说,上马吧。
中年汉子略一犹豫,跃身上马,勒住缰绳,洒脱地看一眼摆渡人,然后掉头,飞奔而去一
白马走后,摆渡人的心里一直空落落的,不再像之前那样蹲在岸边抽烟。
他总是在岸边来来回回地踱着步,不停地向远处张望。
这天傍晚,隐隐听见了马的嘶叫声,他即刻放下烟管,跳出门外,向对岸望去。
只见河对岸,一个白色的影子向河边扑来,摆渡人立马跃上渡船,一铁篙撑向对岸,一看,正是他的白马。
白马归来,脖子下有一个包裹,打开看,是一包银子。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5. 龙狗
梁柏文
那天,8岁的小禾随小伙伴去大沙墩放牛。就在大家一阵风似的跑到山上摘野果、掏鸟窝时,小禾突然惊叫一声,他看到一只像狗的黄毛家伙从草丛中蹿出,冲着他”汪汪”狂叫。
小禾发现那家伙身后那片倒伏的草丛中隐约有个洞,就叫来”孩子王”小谷,一起赶走了那只黄毛家伙,扒开了草丛。那洞口不大,还十分光滑,小谷跑去找山下劳作的大伯借来锄头,借着暗淡光线便开挖。很快,他们就看见里面的几只小家伙,簇拥着,不停地低鸣。那是四只幼崽,毛色淡黄,眼睛乌亮,跟刚才那只大黄毛很像。
小谷抱起一只递给小禾,算是奖励,自己也满心欢喜抱起一只,然后又有其他两个小伙伴要了另外两只,大家心满意足地向山下走去,全然不管那只大黄毛在身后”汪汪”狂叫。
小禾回家弄来米汤喂小黄毛,但小家伙不张嘴,只是悲伤地低鸣。老爸好奇地走过来:”这是啥宠物呀?”
“小黄毛。”小禾掩饰不住兴奋,”小山洞挖的。”
老爸告诉小禾,小黄毛应该是当地人称之为龙狗的一种动物的幼崽。跟家狗相比,这龙狗身型略小,黄毛,嘴尖,两条前腿略短好爬山,尾巴粗长垂地,有白梢。它们通常隐居在冬暖夏凉的黄泥洞,夜晚会下山进村入屋偷吃家禽。
小禾他们村就依山而起。当夜,小禾家屋后传来龙狗一阵阵狂叫,声音哽咽又凄厉。小禾妈听着,似乎有了心事,翻来复去睡不着。
一大早,老妈问老爸:”昨夜母亲寻儿,知道吗?”
老爸怔了一下,若有所思:”应该是吧。你别想太多。”
老妈却红着眼说:”不知怎的,心里好难受。我想,要不还是算了吧。”老妈用手抹抹眼泪。
老爸却霎时板起脸:”算了?那这些年的心血岂不白费?”他知道”算了”是什么意思。
这时,小禾全部心思都在那小黄毛身上。他打听到伙伴们的小黄毛都不肯吃喝,便提出交由自己一起养,让小家伙们有个伴。伙伴们不舍,说:”总不能白给吧?”小禾便拿自己心爱的笔盒、《西游记》连环画、电子手表,跟伙伴们换小黄毛。四只小黄毛重逢,好像很开心,簇拥着,互相蹭来蹭去。小禾又弄来米汤,特意加一只鸡蛋和红糖。但小黄毛们依旧紧闭小嘴巴,就是不吃。小禾弄得满头大汗,却不知如何是好。
第二晚,屋后山边又传来龙狗的惨叫声。那声音带着乞求与绝望。老妈再也睡不着,起身坐在床沿抽泣起来。她想起白天在镇上看见一位母亲四处张贴寻子启事,那位母亲才30多岁,头发花白,形似乞丂,靠捡破烂换取路费辗转各地,据说已四处寻子好几年了。
老爸被吵醒,不满道:”你神经病啊!想那么多干啥。”
“我是感同身受……”老妈抹了一把泪,”动物都这样,何况人?”
老爸终于爬起身,去拿水烟筒:”你想我怎么做?”
“认命算了!”老妈请求。
老爸吸着烟,闷头不说话。说得轻巧,假如”算了”,那他会被村里人甚至父母兄弟看不起的,俗话说无后为大,他不想放弃。
“你就不明白当妈的心吗?你要不肯,那我们别过了!”老妈亮出最后一招。
老爸不再吱声,他不想失去能干贤惠的老妈。可又能怎样?
两夫妻一夜无话,也无眠,就这样又到了早上。小禾揉着惺忪的睡眼,早早就起来去看小黄毛。小黄毛一只只都没精打采地趴着,眼睛半闭,叫声也很微弱。小禾吓了一跳。这样下去会饿死的呀,难道小黄毛只肯吃它们妈妈的奶水吗?想到这,小禾决定送小黄毛回妈妈身边。他找来一个小篮子,铺上旧毛巾,然后把小黄毛一只只轻轻地抱入篮中,上面再盖上一顶草帽就上山了。
四只小黄毛放一起可不轻,小禾拎着篮子,两只手都发麻了。他好不容易找到洞口,轻轻地抱起小黄毛,不舍地一只只送入洞巢。突然,小禾看见那天那只龙狗站在不远处紧盯着他。小禾吓得转身便往山下跑,走了几步,又壮着胆回头看,只见龙狗正一步步走近洞口,再回头朝小禾唤了几声,便一头扎进洞内。
小黄毛终于回到妈妈身边了。小禾开心地拍掌又蹦跳。
当爸爸看到满头大汗回家来的小禾时,问道:”小黄毛呢?”
“送回洞里了。”小禾开心地讲起了龙狗妈妈与孩子们重逢的情景。
老爸突然严肃起来,却又态度和蔼地问:”为什么呢?”
小禾迟疑了一下,嚅嚅地说:”它们不吃不喝,会饿死的。我觉得,它们还是跟着妈妈会好一些……”
“孩子,你做得对。”老爸一把抱住小禾,”去换套干净衣服,一会爸爸带你去镇上买好吃的。”小禾有点不知所措,他不明白老爸为何会有些哽咽,又眼含泪水。
小禾屁颠颠跟着老爸出门的时候,老妈追出了门口,她望着两人的背影泪流满面。
原来,老爸有两个女儿后,总想要个儿子,可老妈一直怀不上。后来,夫妻俩到城里打工,有一天,工友抱给老爸一个孩子,说,你不是缺个男孩吗?这有一个没妈养的。老爸都没有细想,便要了孩子,还给了工友几千元感谢费。老妈抱着孩子,却觉得事有蹊跷,正要老爸去问个明白,却发现工友已经消失了。这是谁家的孩子呢?虽然他们把孩子抱回了家,取名小禾,但老妈却一直有了一块心病放不下。
终于,老爸带着小禾去了派出所,向警察讲述了当年的事情并提供了线索,他想帮小禾找回亲妈。